演讲嘉宾

  • 陈志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主任
    报告主题: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
    陈志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药物专家。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主任,基础医学院教授。兼任“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转化医学与生物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J Biol Chem、Hepatology、《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杂志编委等。 长期从事炎-癌相关分子CD147系列研究,该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时相、多阶段和多节点的分子调控机制原创性研究和转化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新靶点自主抗体药物和免疫治疗产品的研究和发展中保持国际领先。首次解析了CD147胞外段的晶体结构,并获得了三个新表位(肿瘤、炎症、病原受体)的复合结构。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及产业化,人源化嵌合模式动物药物评估体系,免疫细胞重编程等关键技术平台。成功研发13项抗体药物及免疫细胞治疗产品。2项产品上市(国家一类新药利卡汀,免疫检测盒凯美汀),4项进入临床(抗肺癌美妥珠单抗注射液,抗肝癌CAR-T,抗胶质瘤CAR-T,抗肿瘤BSG-TAA DC疫苗),1项进入FDA申报(抗恶性疟疾美珀珠单抗注射剂)。3次获得全国医药卫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发表SCI论文195篇,其中在Nature、Blood、Hepatology、JNCI等国际顶级杂志和专业顶级杂志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11篇,被引2650次,单篇最高引用195次;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项、国际专利授权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一等奖11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樊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医学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FACS等。曾任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肝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教学工作。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伴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成功实施肝脏移植2200余例,其中包括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等。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获得广泛认同。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临床技术转化。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2、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近5年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JCO》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约639次。曾获“2016年谈家桢奖”、“2016年何梁何利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6年第十届中国医师奖”、“2012年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 马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
    报告主题:宫颈癌精准筛查及早期无创治疗临床转化
    1957年4月出生,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和“973肿瘤侵袭转移” 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现任国家妇产科重点学科主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妇儿医疗保健分会主任委员。
  • 宁 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同时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Diabetes主编,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宁光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在内分泌肿瘤与糖尿病诊治及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Science、JAMA、Nat Cell Biol、JACC、Nat Med等SCI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宁光教授获评2017年度树兰医学奖,2014年度中国医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奖。同时获得“以色列糖尿病联盟终身成就奖”及“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国际内分泌医师奖”。
  • 唐本忠,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
    报告主题:Conceptually New Approaches to Bioimaging and Therapy
    1982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至今历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张鉴泉理学教授。2006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至今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2012年起受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2年至2014年间兼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 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研发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功能的先进材料特别是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荧光材料并拓展这些材料在诸如光电器件,高灵敏度的化学、生物探针体系,和生物荧光成像等领域中的应用;2)设计合成新型高性能聚合单体,构筑新型大分子,3)探索适用于线性和超支化共轭有机或有机金属聚合物合成的新型聚合体系,开发适应于多种官能团的具有立体选择性的催化体系和聚合反应。
  • 王红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
    报告主题:肿瘤靶向治疗新挑战
    教授、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精准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主任、国家“863”计划和现代化医学技术领域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和技术进步奖等诸多奖项。长期从事肿瘤信号转导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医学研究有重要建树。
  • 夏佳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报告主题: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及技术
    夏佳文,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广东核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及工程工作,曾任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HIRFL-CSR ” 总工程师,首台国产重离子癌症肿瘤治疗专用装置总工程师,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主要发明人之一。 获2007 年日本高能加速器科学基金会西川奖,2009 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9 年何梁何利物理学奖,2012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惠州,担任惠州离子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参与领导在惠州布局的两个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
  • 白凡,研究员,北京大学
    报告主题:单细胞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年全职回国之后,白凡实验室致力于将先进的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于重大医学疾病问题的研究。2013年,在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第一个报道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PNAS, 2013),获得广泛关注,特别在Nature Methods 2013年度特别报道中(Singled out for sequencing)中得到重点引用。2017年进一步对来自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多个癌种的病人CTCs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了不同癌种的CTCs的特征与差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Genome Research, 2017;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9)。同时,运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白凡的研究小组还参与了男性生殖细胞基因图谱分析(Science, 2012)。近期,通过使用微量细胞测序技术,深入研究了肝癌的各种肝内转移病灶,揭示出肝癌转移广泛的异质性(Gastroenterology, 2016; Cancer Cell, 2019);深入研究了多发性尿路上皮癌的致癌机制和多病灶间的克隆演化关系(European Urology, 2017);深入研究了食管癌癌前病变阶段的基因组变异,揭示了造成食管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遗传事件(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白凡博士已在Science, Nature, Molecular Cell, PNA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被引用2500余次。
  • 曹锋,博士,华医资本 创始合伙人
    讨论嘉宾
    华医资本 创始合伙人。 复旦大学和美国北卡大学联合培养医学博士、医师。 曾在复旦大学任教,后任法国赛诺菲、美国礼来、美国GE和美国艾尔建等世界500强公司高管,近20年医疗行业经验,经历临床研究、注册、医学事务、销售和市场等工作,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医疗美容等领域。连续创业经历,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内外新兴医疗技术及中国医疗股权投资。基于专业的视野和严密的投资逻辑,投资了乐威医药、新博医疗、福寿康等众多优秀医疗项目。专注于医疗投资,阶段为VC和PE阶段。
  • 曾锦章,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主持
    厦门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福建省“双百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课题组长。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Cancer Cell, Nat Comm,Cancer Res, Oncogene等主流杂志发表40余篇文章,获得专利授权十余项,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常智杰,教授,清华大学
    报告主题:Regula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by a novel family protein p15RS and CREPT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5月生于陕西富平。1978-1989就读于西北农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95-1998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和阿拉巴马大学等医学院从事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1990-1995受聘西北农业大学副教授,1998-2005受聘清华大学副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医学院长聘教授。回国后发表100多篇SCI论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期刊如Cancer Cell, Mol Cell, JCB, MCB, JBC, JBMR, Cancer Research和Cell Research等刊物上,现为FEBS Letters杂志编委, Cell Biochemistry and Function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信号传导(包括TGF-beta, FGF, Wnt及STAT)的分子机理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
  • 陈磊,研究员,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主持
    陈磊,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肝癌早期预警标志物及肝脏疾病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总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引用15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明治生命科学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军队三等功等奖励。
  • Caroline Charky,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运营副总裁
    报告主题:数字PCR技术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癌症患者的疗效监测
    Caroline Charky毕业于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获得技术创业管理硕士学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的生命科学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Caroline于2016年加入法国Stilla公司,现担任运营副总裁。Stilla Technologies是技术领先的数字PCR创新公司,专注于开发新一代、高分辨率的基因检测工具,拥有多项自主专利技术,与美国MIT和法国癌症研究中心保持长期合作,为生物、医学等领域科学家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 陈策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报告主题:泛素修饰系统和乳腺癌靶向治疗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4年获得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理学学士;1999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在美国Virginia大学和Emory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2006年至2011年在美国纽约州Albany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1年9月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课题组长,2016年起担任中科院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获得云南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13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2018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云南省云岭学者,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乳腺癌、泛素化、干细胞、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已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70余篇SCI论文,包括通讯作者的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论文。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执行主编,Cancer Science副主编,Cancer Letters, JBC,ABBS以及Zoological Res编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肿瘤细胞分会副会长。
  • 陈力,博士,恒特基因首席技术官
    报告主题:从融应变,融会变通--肿瘤多种变异类型的双核酸模板同步检测
    陈力博士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学系,于美国佛蒙特大学获得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嗣后在哈佛医学院及麻省总医院医院长期从事医学遗传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精准治疗相关的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基因组学。于2016年参与创办恒特基因并担任首席技术官,专攻高通量测序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程蕾蕾,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科长
    报告主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利转化工作介绍
    程蕾蕾,女,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生导师。 擅长疑难心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及心内科疾病的诊治。研究方向为肿瘤心脏病学。牵头开设华东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科研课题1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9篇(SCI论文17篇)。14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5项专利成功转化。荣膺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种奖项。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以及《Cardio-Oncology》国际编委等。 担任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副秘书长。历年来在《大众医学》等报刊上发表医学科普文章逾200篇。出版心血管科普故事书《说句心里话》《医生最懂你的心——心脏故事》,被评选为第二届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科普图书十佳”、“健康中国十大杰出科普作品”、入选2017“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成人原创榜单”等。《说句心里话》发行后曾斩获当当网生活健康类图书销售榜单冠军。 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科长。多年来致力于医学专利管理工作,医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逐年递增。在积极推进专利申报的同时,一步一个脚印在专利转化方面做出了扎扎实实的成绩。历年来共计转化专利59项,签约总金额逾6000万人民币,以及部分产品正式投产后的销售额提成。协助我院医务人员的科研创新真正走向市场,为广大病人造福。医院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上海市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并被评选为“上海市企事业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与此同时,不断总结相关工作经验,近年来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
  • 程天龄,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报告主题:IVD技术转让的探索与实践
    程天龄,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具有多年从事体外诊断行业的经验,也参与了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主要承担引进技术转化落地、产品研发、技术优化、生产注册等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公司对外引进项目洽谈和技术验证,并多次带队前往德国、荷兰、新加坡的合作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她率领公司科研团队关注分子生物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在升级优化,合作攻关,拓展新产品等方面,以及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建设公司科研体系,提升科研团队业务水平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 程韵枫,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报告主题:精准医学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上海血液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管生物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等。
  • 迟崇巍,博士,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
    致辞
    Ph.D. 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教授级高工。 主攻光学分子影像术中成像技术; 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图学学会医学图像与设备专委会委员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中科院STS项目、北京 市中关村高精尖专项  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37篇,总影响因子>270分,Hindex=18,受邀在Word Molecular Imaging Congress, SPIE Photonics West等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报告。
  • 慈维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报告主题:采用尿液液体活检技术进行泌尿系统肿瘤诊断和分类
    慈维敏,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慈维敏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整合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学技术和方法,探索泌尿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筛选肿瘤新型标记物以及发现和确证肿瘤治疗新靶标,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发现并促进了临床转化研究。近5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并获得了2014年度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支持以及2017年度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表观遗传学前沿研究团队。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earch、Cancer Discovery、Blood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发表文章数篇。已授权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 董世华,博士,复旦大学
    报告主题:Follow Me:DNA甲基化导向定位测序技术开发细节揭秘
    董世华,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师从于文强教授。专注于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主要课题:1. 通过二代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肿瘤共性标记物UCOM(Universal-Cancer-Only Methylation);2. 参与新型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导航定位测序技术GPS(Guide Positioning Sequencing)的开发;3. DNA甲基化肿瘤标记物在液体活检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基于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二代测序、qPCR等平台的甲基化检测方法。相关文章发表在Cancer Research、Genome Research、Plos One等杂志。
  • 范锦立,博士,上海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讨论嘉宾
    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聚科生物园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生物化工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工作,2014年起担任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枫林医药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调任上海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负责枫林生命健康的产业与功能集成。在国内外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组织编写专著1本,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目前兼任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 方驰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
    报告主题:《计算机辅助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和手术导航中应用指南(2019版)》解读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基础与临床、数字智能化(三维可视化、3D打印、分子荧光成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影像组学)诊疗技术在复杂性肝胆胰疾病精准诊疗。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和虚拟仿真手术器械系统,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创新建立了三维可视化、数字智能化理论、诊疗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创新实现了医理工结合和产学研研究,其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付丽,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主任
    主持
    付丽 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病理学院 院士;中国女医师协会 副会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乳腺癌创新团队 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乳腺癌防治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员会病理学组组长 两届副主委。
  • 高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报告主题:基于多组学的肝癌分子特征和个性化诊治新策略研究
    外科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6月毕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师从樊嘉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卫生系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得者。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病生学会免疫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消化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Hepatobiliary Surg Nutr编委等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工作,擅长微创外科,参与和完成了众多手术创新。研究方向为“肿瘤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 论著50余篇,包括Cell、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ogy、Cell Res、J Hepatol、Hepatology、Nat Commun、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知名杂志。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包括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面上及优青项目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树兰医学青年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奖、 上海市“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和“校长奖”等荣誉和奖励。
  • 郜恒骏,教授,同济大学内科学教授、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主题: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库、分子诊断转化研究与个性化诊疗
    同济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合研究样本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生物样本库与转化医学组组长、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同济大学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Am J Dig Dis执行主编。 2018中国生物样本库杰出贡献奖,2018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得者。
  • 顾建新,教授,复旦大学
    报告主题:基于定量糖组学的糖链疾病标志物研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担任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卫健委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复合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糖复合物学会中国区代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Glycoconjugate Journal副主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负责 973 和两次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并参与过 863 课题等。先后被评为教育部优秀人才、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曙光学者,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以通讯作者在 J Clin Invest、Gastroenterology、Cell Res、Hepatology、Cancer Res 和 J Biol Chem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10 余篇。糖链标志物研究成果已成功进行了企业转化。
  • 关树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处处长
    讨论嘉宾
    关树宏,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处处长,负责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对外投资管理等工作。曾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成果和奖励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财务资产管理改革贡献奖;带领团队获得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管理贡献奖、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集体。
  • 郭枫,臻准生物科技创始人,CEO
    报告主题:芯片式数字PCR技术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长期在安捷伦、美敦力等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企业运营、销售、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实践经验。2016年创立臻准生物科技,带领公司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数字PCR的产品化,成为数字PCR领域的专家,同时臻准生物已经完成两千多万元融资。 臻准生物荣耀入选“2018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佳创业企业”。
  • 郭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
    报告主题:ctDNA检测前景和检测质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多项,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授权两项。在国内外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六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BMC Cancer、Clinica Chimica Acta、CCLM、Hepatology Research等杂志上SCI 26篇。主编、参编专著9部。
  • 郝继辉,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报告主题:胰腺癌精准免疫治疗的进展和策略
    郝继辉教授作为胰腺肿瘤防治领域的专家,2008年率先创建国内首家胰腺肿瘤中心,克服以往胰腺专业化临床队伍缺乏的瓶颈,在以外科手术为核心的治疗基础上,建立胰腺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平台,逐步开展多学科、立体化的胰腺癌综合诊疗。制定胰腺癌外科围手术期风险评估模型及规范化切除标准,完善术后新辅助化疗及复发监测体系。此外,先后主持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主要负责人参与制定我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基础研究方面,郝继辉教授从临床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针对胰腺癌微环境的病生理特征,详细阐述了肿瘤微环境中众多因子参与胰腺癌转移、代谢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纳米技术开发肿瘤微环境高亲和载体药物,实现基础向临床的转化。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Gastroente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ancer Research等知名肿瘤学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授权1项。主编《精准医学与癌症》、参编《腹部肿瘤学》等专著。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首届“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第一层次人才”等称号。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并荣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人民满意好医生”、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带领团队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天津市创新人才推动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荣誉。
  • 何韶衡,教授,锦州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
    报告主题:过敏性疾病诊治新理念新产品新方向
    博士、博士后、2001年起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英国、美国留学12年。1999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任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锦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锦州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与转化医学学组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诊疗手段的研发工作,是国际过敏学领域的知名专家,2014年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成就: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140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超过400,文章被引用2700次以上。2001年回国以来共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项,省重点项目9项,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项,总经费达8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1项,医疗器械生产批文1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均排名第一。主编过敏学专著5部。
  • 何伟,博士,格诺思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报告主题:液体活检真实大数据
    何伟,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BA、美国普度大学化学系博士 美国普度大学科学院化学系客座教授,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药政质量控制硕士项目主任 发表14篇学术文章,平均影响因子6.165,论文共被引用495次; 拥有国际和国内专利数十项; 担任首席技术官,联合创立IVDiagnostics, Inc.诊断公司; 成功开发活体内流式细胞仪IVFLOW®和试剂盒OncoTrack®,出售给美国上市公司Endocyte。 美国2006年度“商业周刊学术界最闪亮新人奖”; 荣获美国前总统候选人Mitch Daniels颁布的2006年度“最具创新产品奖”; 2010年创立格诺思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数种“液态活检”产品; 开发并商业化首个为CFDA批准CTC检测产品。 江苏省政协委员。
  • 何祥火,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生物医学研究院
    主持
    何祥火,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消化系恶性肿瘤发生与转移的分子机理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非编码RNA功能与机制;2. RNA可变剪接异常及调控机制;3.转录重编程及表观调控机制。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Cell Biology,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Cell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ell Reports, Cancer Resear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吴孟超医学基金奖一等奖、银蛇奖、明治生命科学奖;近年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 何元顺,教授,台北医学大学 癌症转译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兼副主任
    报告主题:Nicotinic receptor as a molecular target for breast cancer therapeutic drugs development : a preclinical study
    台北医学大学 癌症中心特聘教授 兼副主任 (2017 02~)。台北医学大学 医科院 医技学系 特聘教授(2014/8- ),台北医学大学 医科院 医技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 (2001/11-2005/8),台北医学大学 医科院 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2001/11-2005/8),台北医学大学 医学院 医学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2015/02-2018/8),台大医学院生化所 博士 (1990/07 至 1994/05)。荣誉: 2018台北医学大学 学术研究奖--大型研究计划奖,2014台北医学大学 学术研究奖—台湾房屋癌症研究杰出奖,2014台北医学大学 特聘教授,2012 台湾癌症医学会 董大成博士癌症基础医学研究杰出奖,2012台北医学大学 学术研究奖--大型研究计划奖,2011 指导博士生李嘉华 获得第21届王民宁奖国内医药研究所优秀论文奖,2011 - 100年国科会科学年鉴"微免及检验医学"学门重要成果撰搞人,2011 - 台北医学大学 研究论文杰出奖,2011 - 台北医学大学 国际顶尖论文期刊奖。
  • 胡海,研究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报告主题: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自身抗体标志物的研究
    胡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州医院最强科室实力中青年医生。研究员、副主任医师,肿瘤内科主任,博士导师,在肿瘤精准治疗,免疫治疗方面有较深积累。2004-201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2010-2016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 博士后。2016年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加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曾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杂志Cell、PNAS、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Mol Cell Proteomics等发表论文18篇。首先发现了醛缩酶作为肿瘤糖代谢的关键酶及其调节机制,并首先提出通过PI3K抑制剂靶向核糖代谢的肿瘤治疗策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研究成果共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代谢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代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候任青年主委。Journal of Gene Medicine编委等。
  • 胡清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特聘教授
    报告主题:精胺、钙感受器与吸烟所致肺动脉高压
    胡清华,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卫键委呼吸系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呼吸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和组长、美国心脏学会(AHA)、英国Welcome Trust基金会评审人。 从事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研究, 获美国医学研究联合会(AFMR)、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包括重点项目)及科技部的连续资助和荣誉奖励,论文发表于Lancet,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tioxidant Redox Signaling, Thrombosis Research, Hypertensi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专业期刊。
  • 黄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
    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心脏病学院 Fellow (FACC),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胸痛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湖北省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新药研发应用协同创新平台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是多个专业杂志的编委及心血管、生物医学领域多个国际著名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先后主持十多项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支持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论文。
  • 季楠,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报告主题:术中分子显像辅助下的胶质瘤精准切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神经外科肿瘤6病区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人脑库研究分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理事,北京市神经外科学科骨干。 199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后进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方向为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并在脑胶质瘤精准治疗、病理性疼痛的神经外科干预方面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目前完成颅内肿瘤手术超过3000例,开展的本领域临床及转化医学工作包括:1.基因组学指导下的胶质瘤综合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BRAF V600E突变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目前是国内唯一有能力开展1p19q双缺失胶质瘤PCV化疗的单位;2.术中实时肿瘤显像指导下的高级别胶质瘤精准切除:目前完成病例超过200例,研究结果在国际医学I区杂志发表;3.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ADV-tk基因治疗;4.初发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5.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脉冲射频治疗。近3年来承担脑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新技术临床转化、医疗大数据方面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近5年来主编、参编专业书籍3部,SCI收录期刊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著17篇,主持国际注册临床研究3项。2017年度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1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11年度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9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7年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项。
  • 蒋玉辉,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报告主题:The implic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in tumorigenesis: the responsive signals upon enviromental stimul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以“代谢酶的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为中心研究内容,目前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 Molecular Cancer 以及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Cancer research,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等国际顶尖知名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已经获得科技部青年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基金项目的资助。
  • 康铁邦,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副主任
    报告主题:骨肉瘤的肺转移机制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副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获德国Bielefeld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8---2008年,一直在美国、德国从事细胞生物学、肿瘤学研究工作。2008年5月,全职回国(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肝癌重大专项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 J Clin Invest, Cell Res, J Natl Cancer Inst, Nucleic Acids Res, Cancer Res, Clin Cancer Res, Oncogene, J Pathol, J Biol Chem 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论著40篇。研究方向:肿瘤转移的调控、肿瘤耐药的机制与干预等。
  • 雷群英,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报告主题:代谢异常和肿瘤发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2002年获上海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J.Clin.Invest 和Nature Communi.等杂志。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和基金委重大、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目前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协会细胞代谢分会主委,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 李坚,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肝移植病区 主任
    报告主题:荧光显影导航技术在肝胆外科精准手术中的应用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肝移植病区 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外科ERAS专委会 委员、中国国家卫健委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委员会器官移植学组 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委员会 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胰微创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胰微创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门静脉高压症管理分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肝病协会肝癌多学科协作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珠海市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肝胆胰疾病及器官移植的医教研工作,主攻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及综合多学科诊治。现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长期率领团队开展各种高难度肝胆胰外科手术如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腹腔镜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肝癌切除术;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管探查手术等。在省内较早开展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硬(软)镜微创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术,是国内复杂胆道结石微创内镜治疗的技术推广者。在国内较早规范化应用荧光显影导航精准肝切除,并深度参与荧光显像设备的研发。是珠海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开拓者,2016年组建珠海唯一的器官捐献与器官移植团队,同年即完成珠海首例全流程器官捐献和器官获取,实现珠海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零的突破。2019年率团队获得肝移植资质并常规开展肝移植手术,实现了珠海器官移植手术零的突破。 现任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常委,市级学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人才资助计划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
  • 李斌,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
    报告主题:FOXP3+调节性T细胞与临床诊治新进展
    二级研究员、余㵑学者、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免疫学杰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课题组长;普米斯生物联合创始人&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姑苏领军人才;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免疫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上海生物医药分会副会长 Science Bulletin 生命科学副主编、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编委、 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 Nat Immunol、Cell Res 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调节、 FOXP3+Treg 、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及免疫代谢等 承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2项) 、中美及中波国际合作项目等; 2009年回国以来,在国际学术刊物如IMMUNITY、PNAS、NAT COMMS、J BIOL CHEM、J IMMUNOL、J VIROL、PLOS Pathogens等发表通讯及共同通讯作者40余篇。
  • 李兵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主任
    报告主题:Blocking proline biosynthesis sensitizes cancer cells to lipogenesis inhibition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主任、教授、博导。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博士学位;2006-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及芝加哥大学分别接受博士后训练;2011年回国,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教授;2012年获亚洲癌症基金优秀学者奖;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担任国家基金委函审和二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授权专利一项。近几年团队主要研究肿瘤代谢,发现打破代谢平衡能特异杀死肿瘤细胞;开发了可实时监测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平台,用于筛选调控细胞死亡的代谢途径;发现葡萄糖代谢在维持细胞内微环境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能调控细胞的死亡及死亡方式;揭示了谷氨酰胺中氨代谢的新途径,即在乏氧条件下,谷氨酰胺可以通过形成二氢乳清酸将氨排出体外等。在Cancer Cell、Nature Commun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揭示肿瘤代谢重编程的化学机制、乏氧调控肿瘤代谢的分子机制及营养物质协同代谢的分子机制。
  • 李博安,教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主持
    博士,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本科、硕士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肿瘤研究所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博士后出站。在德国马普生化所以及美国欧文加州大学工作学习9年,先后任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肿瘤标志物与核酸快速诊断领域的研究工作,在Gastroenterology,JCB, PNAS, Hepatology,Development, Oncogene,Diabetes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6项基因快速诊断技术专利。回国后十多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6项)、863项目、973子课题(3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2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8项基金支持,总经费超过2千万元,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基因检测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外泌体技术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是JBC,Cancer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杂志的审稿人,是Cell Biology: Research & Therapy期刊的编委。是基金委国家重点项目、科技部、教育部重大项目的基金评委。
  • 李海林,教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
    报告主题:术中吲哚菁绿荧光定位技术在腔镜下胆道系统中的应用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肝胆胰医学中心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分中心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 副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普外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胆道外科学分会委员。
  • 李建明,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报告主题:YAP相互作用长链非编码及其调控在结直肠癌进展的作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病理科主任及细胞分子诊断中心主任,兼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从事肿瘤转移分子病理学的研究。近5年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代表性论文以通讯作者发表于Gut,J Hepatol, Hepatology, Cancer Res,Autophagy, J Pathol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重点重大课题。
  • 李为民,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主持
    呼吸内科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1年、1995年获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呼吸内科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2000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3年晋升为呼吸内科教授。2013年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现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特别是肺癌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专委会肺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保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医院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四川省分联盟主席、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历任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等,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000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包括Cancer、Chest、Mol Cancer、Cancer Lett等杂志。主编或参编了《呼吸系统症状鉴别诊断学》、《老年呼吸系统急危重症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专著。主要杂志任职:Thoracic Cancer(SCI)编委、《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编委、《中国呼吸与危重杂志》编委、《西部医学杂志》副主编。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 李伟,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青年研究员
    报告主题:临床样本的DNA甲基化导向定位数据分析策略
    李伟 生物信息学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青年研究员。主持引进人才自主科研项目等科研课题5项,累计科研经费210万元; 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参与国家精准医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项目9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700万元。以通讯、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11篇(累计50点)。主要贡献为建立了高分辨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分析平台,建立了人类肝细胞第一张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特征分析,揭示肿瘤细胞中肿瘤抑癌基因沉默新机制。在研究非编码RNA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时,利用生物信息学算法分析平台重新鉴定和证实了一类miRNA分子,我们命名为NamiRNA(Nuclear Activating miRNA)。与传统的miRNA作用机制截然不同,NamiRNA能够在局部和全基因组水平改变靶位点的染色质状态,发挥其独特的转录激活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细胞核内miRNA作用的新机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DNA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主要开展全基因组DNA 甲基化检在肿瘤发病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协助立了高分辨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数据分析平台,并对DNA甲基化数据进行了深特征分析,揭示肿瘤细胞中肿瘤抑癌基因沉默新机制。2)非编码RNA与组蛋白修饰的互动与协调:在研究非编码RNA的表观遗传学调机制时,重新鉴定和证实了一类miRNA分子,我们命名为NamiRNA(Nuclear Activating miRNA),提出了细胞核内miRNA作用的新机制。3)肿瘤中非编码RNA与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疾病状态下转录子及miRNA 的协同调控机制,并深入筛选疾病状态下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协同调控机制。
  • 李亦学,研究员,中科院上海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
    报告主题:肝癌的生物信息学以及多组学研究
    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Heidelberg University, Heidelberg,Germany),博士后研究员任职于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现为中科院上海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筹)副理事长,上海生物信息学会理事长,国家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专家,国家生物安全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国家精准医学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遗传学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生物技术部主任。曾任国家“十五” 863计划生物和农业技术领域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一五” 863计划生物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模式生物和细胞等功能系统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代谢生理活动与病理过程中信号转导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两任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作为通讯和共同通讯作者在包括 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Stem Cell, Cancer Cell, 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Genome Medicine,Molecular System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PANS,Diabetes,Molecular Cell Proteomics,Cell Research,Nucleic Acid Research,Bioinformatic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在内的专业杂志共发表科学论文300篇以上,引用12500次以上。
  • 林圣彩,教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主题:Sensing of low glucose and metabolic homeostasis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100篇,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olism、Nature Cell Biology、Molecular Cell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其研究成果“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入选科技部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葡萄糖的感知及其生物学意义”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2017年度生物化学学会的邹承鲁杰出研究论文奖。他引次数达9300余次; 入选全球性信息分析中心爱思唯尔(Elsevier)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 刘文,教授,厦门大学
    报告主题: 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专注于癌症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以及应用研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是美国 2 项专利的持有人之一;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包括Nature,Cell,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PANS等;在抗癌小分子K-80003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该小分子获得了美国FDA关于其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开展临床实验的批件。主持多项课题,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取得多项荣誉,获得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和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
  • 刘喆,教授,天津医科大学
    报告主题:肿瘤转移中的基因转录调控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现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实体肿瘤转移的淋巴细胞拟态现象。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Cell、Immunity、Cancer Research、Autophagy、Mol. Cell. Biol. 等杂志上。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
  • 刘建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肝胆外科主任
    报告主题:分子荧光手术导航在胰、十二指肠淋巴标记的应用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肝胆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门脉高压症及脾脏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胰腺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胆道疾病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肝胆外科专业委会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北外科分会常委,肝胆学组、胰腺学组组⻓。
  • 刘杰,教授,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
    报告主题:基于免疫稳态的肿瘤智能药物诊疗
    刘杰,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复旦大学免疫学系双聘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及遗传学双聘教授;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炎症,代谢与肿瘤。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疑难病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创立了基于表观基因修饰的肿瘤无创诊断(液体活检)新方法;开展了基于PDX模型的肿瘤精准治疗方案选择及晚期肿瘤的综合免疫治疗,取得较佳疗效;构建了第四代针对实体瘤的分泌型CART,使实体瘤的CART免疫治疗获得突破。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研究。在Nature 临床实践肿瘤发表的临床病例研究被推举为美国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教材(CME)。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包括Cell,Cancer cell,Nature Clin Pract Oncol.,The Lancet,Hepatology,Oncogene等。为GUT国际编委,担任长江学者及国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
  • 刘杰,碧迪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专员
    报告主题:多参数流式细胞术与单细胞组学技术应用
    碧迪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专员,细胞生物学硕士,具有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工程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多年流式细胞术临床与科研应用经验,擅长流式技术在感染、风湿、免疫缺陷、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 刘小龙,研究员,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院长助理、肝病研究所所长
    主持
    刘小龙,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院长助理/肝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硕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和200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3年,留学于美国布朗大学与瑞士巴塞尔大学。目前主要从事肿瘤早期诊断新技术与新方法、免疫治疗与精准医学方面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9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多项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临床应用。曾荣获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ship),日本肿瘤学会“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等多项荣誉。入选福建省百人计划;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福建青年科技奖”, “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卢文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
    报告主题:分子诊断技术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山学者”优秀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广州市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培养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90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2001年在广州医学院检验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2001至2012年期间先后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医院心内科(2001-2002)、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院(2002-2005)、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2005-2011)留学和工作。现任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准医学中心负责人,广州呼研院肺血管病专业组副组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慢阻肺学组组长,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慢阻肺和肺动脉高压基础与转化应用研究。累计主持科研项目1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基金编号81520108001)、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重点专项1项(基金编号2016YFC0903700)。发表SCI论文93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2014年获广东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
  • 聂勇战,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主题:胃肠道肿瘤新标志物发现与临床应用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获得者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学术兼职: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整合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肿瘤转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病因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和胰腺疾病专委会常委、中国老年病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承担项目: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慢病专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
  • 潘景轩,教授,中山大学
    报告主题:EZH2 increases self-renewal capacity of CSCs and promotes liver metastasis in uveal melanoma
    潘景轩, 中山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广东省肿瘤药理学会、广东省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在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工作8年(1998-2006), 2006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回国任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导,2010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和肿瘤靶向治疗研究,研究兴趣集中在肿瘤靶向药物耐药和肿瘤干细胞干性的调控机制及其干预,在J Clin Invest, Nat Commun, Blood, Cancer Res及Clinical Cancer Res等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5篇,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课题。潘景轩教授担任《Molecular Cancer》(IF 10.679)等SCI期刊副主编,《Theranostics》(IF 8.063)等SCI杂志编委。
  • 尚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一院院长
    主持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一院院长、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病理与检验医学联合会(WASPaLM)西太平洋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等职。建立了国人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值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系统阐述了我国艾滋病流行新特点及疾病转归关键因素。在Nature、Nature Immunology、Lancet Infect Dis、Science Advance、Clin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等多项奖励。
  • 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
    报告主题: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邵志敏教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学组主委,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前任主委,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连续四届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与家团成员。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流程,开展临床试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科研重点为乳腺癌的转化研究和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等。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3000次,主编专著4本。并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领衔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自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II、985、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 佘彬,博士,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主题:DNA甲基化技术开发与肺结节诊断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术发展部总监 甲基化事业部负责人。本科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检验专业,后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分别完成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习。先后在德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GBF)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工作多年,从事表观遗传学调控和肿瘤信号通路相关基础研究。2013年加入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透景生命,股票代码:300642)负责已上市和即将上市产品学术支持等工作。2017年组建甲基化事业部并担任负责人。 主持并参与“建立中国Y染色体微缺失质控联盟”、“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HPV多重检测对机会性筛查人群的临床价值”“新型肺癌甲基化试剂盒三中心临床项目”等多项项目,参与多项基金项目合作,以“针对宫颈癌筛查的临床研究项目”为题申请并获得2017上海科委基金支持等。
  • 沈锋,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科主任
    主持
    沈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他在J Clin Oncol, Gut, J Hepatol, Hepat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著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余项科技奖励;曾任国际肝胆胰协会 (IHPBA) 的理事和亚太肝胆胰协会 (A-PHPBA) 秘书长,现任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 (CSCO) 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肝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位;主编《肝癌》一书,担任《黄家驷外科学》第八版副主编,以及Inter J Surg杂志副主编;被评为全军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8年荣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 沈路一,教授,上海大学
    报告主题:Genotype/Phenotype and Structural-Functional Correlation of RYR2 Gene Mutations in Inherited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路一教授,具有多年国外著名高等医学中心临床,教学和研发经验,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她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担任过主治医生;在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担任过讲师。 2015年获得中国科技部863项目首席,圣美申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为项目负责单位。2016和2017年担任科技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专家。2017年10月初任上海大学生命学院院长。
  • 石铁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主题:Identify new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subtype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methods based on muti-omics integration
    石铁流 教授,博导。于1992年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得植物生理专业硕士学位。1999于美国Louisville大学获计算机硕士学位,2000年于Louisville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2年6月回国,加入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担任副主任。2008年底加入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为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多年来从事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 1. 临床信息标准化以及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2. 高通量数据(测序数据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及方法学开发;3. 整合临床信息和多组学数据的疾病基因及机理研究,生物分子标记的发现;4. 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5. 药物靶点,作用机理及药物副作用的研究,包括传统的中药。 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和“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等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 Cell Research,Genome Biology 等杂志上发表100多篇SCI的研究论文,建立了完整的罕见疾病,出生缺陷等注释平台,对罕见疾病,出生缺陷做了系统分类。此外,还建立了一站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平台、测序数据分析及疾病基因组的分析平台,为系统地高通量的开展相关组学数据分析打下了基础。 目前担任中国遗传协会生物大数据分会理事,上海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和上海生物信息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基因健康专委会委员和上海市计算机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委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杂志的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Section编委,Pediatric Investigation杂志副主编等。
  • 宋尔卫,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
    报告主题:乳腺癌干细胞miRNA的转化研究
    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他多年来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并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尤其对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学术成果。 研究成果在SCI期刊发表论著125篇,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 (3篇)、Cancer Cell (3篇)、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五份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著9篇,并应邀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撰写关于肿瘤微环境的综述。他的论文他引总数8438次。其中,21篇论著(第一作者4篇和通讯作者12篇)他引超过100次,通讯作者文章单篇他引达1287次。 宋教授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岭南名医、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英国)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项及基金委创新群体等。担任Cell 出版社主办的“功能RNA”国际会议共同主席,并多次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题发言。他主编Springer出版的专著《乳腺癌转化研究》和《长短RNA 肿瘤生物学》等。他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青年长江学者和优青等。 宋教授研究成果两次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孙爱军,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报告主题:缺血性心力衰竭的转化研究
    孙爱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美国心脏协会委员(FAHA)、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Circulation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irculation,Cir Res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10余项国家级、上海市基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科技奖励或荣誉。主要从事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了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导致心力衰竭的新机制,拓展了传统观点;阐明了线粒体关键酶发挥心肌保护、延缓心衰进展的新机理。
  • 孙奋勇,教授,同济大学教授,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
    报告主题:循环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
    同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49篇;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973(组长),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申请专利1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卫计委新百人、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候任主委、 上海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委员秘书、上海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遗传学会遗传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委。
  • 田捷,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主题:基于分子影像的术中可视化导航和人工智能的疗效量化评估及其临床应用
    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07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在02和04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和12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 12年获得何梁何利奖 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医学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06和11两次任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九七三项目首席; IEEE TMI(生物医学成像) TBE(生物医学工程)JBHI(生物医学与信息)Eur.Rad.(欧洲放射)等多种国际期刋编委;IEEE, SPIE ,IAMBE,AIMBE,OSA,ISMRM和IAPR(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会,国际医用磁共振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的会士)Fellow。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
  • 田埂,博士,元码基因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讨论嘉宾
    田埂博士,元码基因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协会产业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肿瘤基因组(ICGC)成员、北京市科委高通量测序项目专家。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曾任清华大学基因组与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华大基因华北区第一负责人,天津华大创始人总经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发副主管。曾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863”“973”项目,带领研究团队先后完成项目包括: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炎黄一号甲基化研究项目、北京空气污染可吸入微生物研究等。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拥有2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 万瑛,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报告主题: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功能研究
    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免疫学分会常务理事,细胞组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特异性T 细胞免疫应答是具有高度时空复杂性的生物学行为,其调控过程始于抗原加工识别,终于效应T细胞存活,首尾环节的调控机制是机体保持免疫稳态的关键,围绕其首尾环节调控机制。
  • 王俊,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
    报告主题:肺癌外科精准诊疗的探索与思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外科(胸心外科方向)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 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 副会长; 卫计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 组长。 在我国率先开展胸腔镜手术,开创了中国胸部微创外科。创立肺癌手术“王氏技术”,建立肺癌微创诊疗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央保健先进个人奖等。
  • 王平,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报告主题: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微环境
    王平,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明尼苏达、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微环境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转移及复发过程中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寻找新诊疗标志物及手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人才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等多个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在Immunity, Mol. Cell, Cell Res., Nat. Communations.,J.Exp. Med., Cell Reports, Cancer Res., Gut., J Clin. Invest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
  • 王传新,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
    主持
    医学博士,山东大学二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副总编,“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Molecular Cancer”等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标志物与肿瘤早期诊断。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2项。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以通讯作者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 王红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主持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乳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肿瘤诊疗及区域产学研联盟 副理事长,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 常委兼副秘书长,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记物专委会常委、临床转化研究专委会主委,中国研究型医师协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美华人医师肿瘤协会副主委、秘书长等学术任职。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Cell Death & Disease、Cancer Lette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发表SCI 文章30多篇。编写专著6部。主要研究方向:乳腺癌和胰腺癌转移及耐药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 王红艳,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
    报告主题:巨噬细胞抗感染及相关肿瘤的分子机制
    2007年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Research Fellow。自2010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任研究员,课题组长。2011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支持。2018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2015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中科院优秀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巨噬细胞和T细胞调控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发表30余篇文章。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Immunity、Nat Microbiol、J Clin Invest、J Exp Med等发表17篇论文。应邀在2014年美国冷泉港大会、2015年欧洲免疫学大会、2016年美国免疫学大会、海峡两岸生物医学探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报告。任JBC、Immunology、Frontiers of Immunology、中国细胞生物学期刊等的编委。
  • 王建华,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报告主题:LINC00675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及跟踪计划,上海市卫生局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1. 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2. 表观遗传修饰调控肿瘤发生发展,3. 肿瘤异质性。近5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多篇,文章被引用(至2019年5月)超过4500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600次。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JCI, Cancer Res(4篇), Clinical Cancer Res, Journal of Path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回国后研究团队获得近20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资助。
  • 王向东,教授,上海市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临床研究院执行院长
    报告主题:临床跨组学在疾病研究中的意义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肺疾病人工智能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临床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曾担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分子生物科学教授、瑞典隆德大学临床生物信息学的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兼职教授。
  • 梦遥,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与中疾控病毒病所
    报告主题:流感病毒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009年本科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及硕士就读于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专业,期间主要进行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2016年6月取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从事病毒病防控工作,2017年申请到由中组部和中科院共同组织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来到中疾控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学习,期间主要进行呼吸道病原检测新技术的探索与未知病原体测序的研究。访学计划结束后申请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与中疾控病毒病所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现主要从事未知病原测序与宿主转录组的研究
  • 徐万海,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报告主题:
    哈医大四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分子探针与靶向诊疗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泌尿外科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全国委员、美国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亚洲男科学会常委,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黑龙江省青联副主席。获全国泌尿外科微创领域最高奖项“金膀胱镜奖”,获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第一、第二完成人)、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六完成人)、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主持863子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
  • 王学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主任
    报告主题:遗传性出血病的精准诊治
    王学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主任,附属瑞金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检验科主任,临床输血科主任。主要学术兼职 上海医学会检验分会候任主委,全国临床输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学和体液学学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出血病及血栓病诊治的研究, 对各种出血病尤其是严重的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 吴思远,教授,台北医学大学
    报告主题:海洋资源于转化医学之应用-小分子褐藻醣胶于癌症辅助治疗之科研成果
    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放射肿瘤科专任主治医师,台北医学大学校务会议代表(医学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客座教授,癌症委员会委员,癌登数据库负责人,管制药品委员会委员,辐射防护委员会委员,头颈癌团队召集人,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健保审查委员,放射肿瘤专科医师甄审委员。经历: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放射肿瘤科主任,财团法人嘉义基督教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国立台湾大学肿瘤医学部放射肿瘤科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肿瘤医学部放射肿瘤科总医师。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毒理学研究所博士,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硕士(台大流行病与预防医学研究所),中国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台湾)。
  • Jochen Neuhaus,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Leipzig
    报告主题:Interstitial cells in the human bladder – still an unsolved enigma
    Jochen Neuhaus,Associate Professor for “Experimental Urology” by the University of Leipzig.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Anatomy and histomorphology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comparative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calcium imaging of smooth muscle cells in situ and in vitro,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signaling pathways in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urothelium; 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scopy, gene express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analyses. Urological topics are pelvic anatomy, stress and urge incontinence, interstitial cystitis, prostate cancer, bladder cancer and biomarkers. Jochen Neuhaus was awarded numerous research grants and prizes. He is member of the the German Society of Urology (DGU), the Saxo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GU), and member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of the Interstitial Cystitis Association (ICA) Germany.
  • Hui Zhang,Associate Professor, Foshan University
    报告主题:Telocytes in lower animals –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Prof. Hui Zh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 animal anatomy and histology. Currently, he focused his researches on telocytes. He and his team try to identify telocytes in various animals, including amphibians, reptiles and chickens, and to illustrat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locytes and disclose new physiological roles of telocytes. He and his team sought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telocytes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melanogenesis. Prof. Hui Zhang's work is supported by 8 grant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Key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iangxi. His 25 papers were published as the first author/corresponding author, including 11 SCI papers. In addition, he is currently a reviewer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cluding Acta Histochemica, Annals of Anatomy,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Gediminas Greicius ,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DUKE-NUS, Singapore
    报告主题:The source of Wnts in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 niche
    Gediminas Greicius is a 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program of Cancer and Stem Cell Biology, DUKE-NUS, Singapore. Throughout his scientific career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and National Cancer Center, Singapore, G. Greicius has been focusing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intestinal stem cell regul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testine is one of the most proliferative tissues in the body, making it an excellent model to study how integrity of tissues is maintained. As revealed by his research,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 niche is formed by stromal cells. Recently, he discovered that it is stromal telocyte-like cells that are the critical source of the Wnts and R-spondins, supporting the telocyte role in stroma-stem cell communication.
  • Xiao-Jun Yang, Professo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报告主题:Telocytes modulate the activity of macrophage and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Chief physician, Professor, Deputy director of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He has been trained for an gynecologist for about fifteen years and was proficient in performing gynecologic surgery through trans-abdominal, vaginal and laparoscopic approach for various benign, pre-cancerous and malignant gynecologic diseases, such as endometriosis, myoma, cervical, uterine and ovarian neoplasms, pelvic organ prolapse. According to clinical records, he has performed about 500 cas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ic surgeries per year. He majors in basic and clinic study in “endometriosis, oviduct diseases, intrauterine adhesion and related reproductive disorders”. In particular, the roles of telocytes in decidualization, endometriosis, oviduct diseases, intrauterine adhesion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female fertility.
  • Pi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报告主题:Telocytes in male reproduction system
    Pi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of animal anatomy and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of anatomy and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 of stromal cells in organ function and disease, and the mechanism of reproductive regulation and sperm storage. In doctoral period, main research was focus on Cajal Interstitial cells, and then emphasis on Telocytes. At present, presided over 5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ojects, including 2 projects of national natural fund, and participated in 1 national key R & D plan and many national natural fund projects. Published more than 30 SCI papers and serving as reviewers of several SCI journals.
  • Sanda Maria Creţoiu, Associate Professor, Carol Davil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Buchares
    报告主题:Telocytes...The tried-and-true and the pretty new
    Dr. Sanda Maria Creţoiu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Morphological Sciences - Discipline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Histology within the Faculty of General Medicine of Carol Davil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Bucharest. She has been a doctor of medical sciences since 2006 and author of numerous scientif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ISI journals, with a Hirsch index of 26. She is an expert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 microscopy, cell culture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Her research combines classic histology techniques with molecular biology to investigate a newly discovered type of cell – the telocytes –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She is also co-author of several books, director or coordinator of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and researcher with a good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She completed a postgraduate course of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 and she is the President of PAN (Physician Association for Nutrition) Romania, a PAN International affiliate.
  • Dongli Song, M.D., PhD., Zhongshan Hospital
    报告主题:Telocytes in cell-cell communication
    Dongli Song, M.D., PhD., a project leader of Flowcytometry, responsible for immune research, and a project leader of Telocytes, Clinical Science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 Zhongshan Hospital, Shanghai, China.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pecific markers of telocytes, the function of telocytes in tissue injury, including acute and chronic lung injury, wound healing, etc. She established mice telocyte line, has studied the mechanisms of proliferation regulation in the cell li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tissue repair. S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0 papers on SCI journals, with a total impact factor over 40, and she is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Young Scientists of China, participated in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Regional) Joint Researtch Program of China.
  • Yonghua Zheng, director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nshan Tinglin hospital
    报告主题:Identification of Myocardial Telocytes a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Mice
    Yonghua Zheng, M.D., PhD., graduated from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director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nshan Tinglin hospital.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in academic journals, with a total impact factor over 40, and he is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general project),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general project) of Shanghai Health and Health Commission, project of Shanghai Jin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He is the reviewer for several journals, inclu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nals of anatomy, oncology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etc.
  • Dragos Cretoiu,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Carol Davil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Bucharest
    报告主题: Art of the Cell: telocytes in 3D
    A specialist in medical genetics, Assistant Prof. in the Department of Morphological Sciences - Discipline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Histology within the Faculty of General Medicine of the Carol Davil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Bucharest. He has been a doctor of medical sciences since 2012. His doctoral thesis deals with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s of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focusing mainly on the 3D reconstruction of serial section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He has been and is involved in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and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scientif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ISI journals, with a Hirsch index of 28.
  • Ivan Varga, Professor, Comenius University in Bratislava, Slovakia
    报告主题:The possible role of telocytes inside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with focus on uterine tube and uterus
    Ivan Varga, the Vice-Dean for Science and Research at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Comenius University in Bratislava and the Deputy Head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at the same university. Professor Ivan Varga is a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Board of the Slovak Anatomical Society, a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Asociación Argentina de Anatomía Clínica, 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and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Board for the Netter Atlas of Human Anatomy 7th Edition.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journals Clinical Anatomy, and Revista Argentina Anatomía Cliníca. In 2015 he was the President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linical and Applied Anatomy, which took place in Bratislava, Slovakia.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and microscopic anatomy of the human lymphoid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new trends in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 Hao Fang , Professor, Zhongshan Hospital
    报告主题:The protection role of telocytes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lung injury
    Pro. Dr. Hao Fang is chief anesthesiologist in Fud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Zhongshan Hospital. He is doctoral supervisor. The major field of his research is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and perioperative organ protection. He is in charge of several foundation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Shanghai Science Committee. He has already published more than 50 articles on both domestic journals and international ones, including more than 20 on SCI journals.
  • Lubos Danisovic, president and founding member of Slovak Society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报告主题:Telocyt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urethral regeneration
    Lubos Danisovic is a president and founding member of Slovak Society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s Cell and Tissue Banking and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stem cell research, tissue engineering and all aspects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As an author / co-author he published several university textbooks and more than 75 scientific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indexed in Web of Science or Scopus. His articles have been cited more than 630-times in SCOPUS or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 Małgorzata Kotula-Balak,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in Krakow
    报告主题:Telocytes interact with Leydig cells in the testis interstitium and are regulated via estrogens and photopheriod
    University Centr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in Krakow, Mickiewicza, Krakow, Poland. e-mail: malgorzata.kotula-balak@urk.edu.pl.
  • Ding Zhang, PhD. Deputy chief physician, Huashan Hospital
    报告主题:Telocytes And lung cancer brain metastasis
    Ding Zhang, pHD.Deputy chief physician,Department of Pulmonary and critical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Mainly engaged in pulmonary critical care and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uring the doctoral training, he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telocytes and ARDS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standardize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At present, in combination with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oracic surgery, PET-CT center, gamma knife center, cyber-knife center, general radiotherapy center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center of Huashan Hospital, we has established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tform for lung cancer,especially with brain metastasis.
  • Nizyaeva Natalia V., Senior Researcher, Ministry of Health of Russia.
    报告主题:FEATURES OF PLACENTAL TELOCYTES IN CASES OF OBSTETRICS PATHOLOGY
    Nizyaeva Natalia V., PDh, MD, Senior Researcher, Pathology Department, Scientific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Perinatology, Ministry of Health of Russi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athology. She graduated from First Moscow state medical University. I. M. Sechenov Health Ministry of Russia. The main area of scientific interest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tudy of the placenta in obstetric pathology, particular, in preeclampsia, participates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s to creat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panel of preeclampsia.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interest is the study of the study of telocytes in the organs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 吴一龙,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主持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阶平基金会肿瘤医学部会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会长,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主席,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理事会(BOD)核心成员,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国际分期委员会前委员,欧洲肿瘤学会(ESMO)中国区总代表。
  • 武多娇,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主持
    武多娇,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研究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秘书长,上海心肺疾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感染或者肿瘤中免疫代谢调控机制及干预靶点的研究。近五年,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在Immunity,Semin Cancer Biol. 等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免疫代谢、系统免疫学等领域英文专著5本。担任J Transl Med. ,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杂志审稿人。
  • 奚燕萍,博士,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
    报告主题:WGBS和RRBS数据的常用分析策略
    奚燕萍,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现就职于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从事临床生物医学数据分析工作。擅长算法设计、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及组学研究,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有广泛的涉猎,熟练掌握常用的数据挖掘及模式识别的技术。以主要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SCI索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8篇。
  • 席建忠,教授,北京大学
    报告主题:基于微肿瘤芯片开展精准医学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获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硕士,2004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加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材料学会(Material Research Society)和国际生物物理学会(Biophysics Society) 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委员等职务。 席建忠教授在化学、生物、微电子加工等多个领域,有良好的海内外教育与工作经历,是前沿交叉研究领域难得的领军人才。主持或承担过国家级课题15项。主要从事功能组学技术的研发,在新药靶点、活性分子筛选、药效评估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 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Angew. Chem. Int. Ed., 等专业杂志,发表 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申报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授权。在成果应用转化方面,取得良好的进展,已经为赛诺菲、雅诗兰黛等国际知名企业和清华、北大、中科院、医院等上百家科研单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肖华胜,研究员,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讨论嘉宾
    肖华胜,男,1968年5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疾病与健康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同时被聘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副秘书,第一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一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专家委员会副秘书,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肿瘤生物标志物临床研究协作组)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专家,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系统医学专家委员会成员。 从事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经10多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规模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从2002年参加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负责基因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建成了cDNA,DNA和寡核苷酸芯片平台,引进了Affymetrix和Agilent基因芯片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芯片应用技术体系。负责技术服务的市场,销售和实验室工作,已经为国内的1000余个实验室或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为国际上大的药物研发机构提供了芯片相关的技术服务,芯片数据的质量得到了这些机构的认可。 已经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论文在PNAS,Neuroscience, E. J. Neuroscience,Genomics等杂志上发表。参加编写专著4本,共获得专利16项。以第一负责人共承担研究项目11项,以子课题负责人承担研究项目4项,参加2项。 曾获武汉市科委优秀论文二等奖、Leica神经科学奖、上海市科协第九界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九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国家工程中心“先进工作者”、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度明星专家荣誉称号、2016中国服务创新年度人物。
  • 肖艳群,主任技师,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室、分子病理研究室主任
    报告主题:分子诊断实验室规范与建设
    肖艳群,主任技师,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室、分子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分子诊断专委会秘书,中国医促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检验专委会常务委员,《检验医学》杂志编委。目前主要从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技术质量管理。
  • 肖志强,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癌变机理与靶向治疗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主题:ANXA1促进EphA2降解的机制及其衍生多肽的抗癌作用
    肖志强,博士,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医学院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癌变机理与靶向治疗研究中心主任、“肿瘤蛋白质组转化医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医学学科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以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鼻咽癌标志专家委员会主委、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理事、湖南省免疫学会常委理事。 主攻鼻咽癌蛋白质组及其临床转化研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骨干1项,至今在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Mol Cancer Ther、Mol Cell Proteomics、Proteomics和J Proteome Re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
  • 谢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主题:Intermittent fasting improves metabolic homeostasis via shaping gut microbiota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10月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主要围绕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以肠道微生态和肠-肝对话为切入点,借助多种组学手段,阐释肠道与疾病的关联机制,并开展新药物靶点的发现和创新药物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署名发表学术论文于Nature Medicine(2篇)、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共19篇。
  • 徐骁,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主持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本科生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 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和肝脏移植临床工作,致力于肝癌分子分型、肝病蛋白质组学及肝移植原病复发分子机制和防治新策略研究。先后赴香港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玛丽医院和德国基尔大学外科分子肿瘤中心担任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863计划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ut》、《J Hepato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编《外科学》、《肝脏移植》、《胰腺移植》等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现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肝移植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肿瘤精准诊治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 楼敬伟,博士,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讨论嘉宾
    楼敬伟,医学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现任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张江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1993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先后在长海医院、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等机构从事血液病研究和临床工作16年,2008年回国创立宝藤生物,聚焦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精准医学分子检测服务和转化医学研究,经过10年努力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院内实验室网络,发展成为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型医药高科技产业集团。近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集成临床信息、基因组、蛋白质组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的智能医学大数据系统开发,先后获得国家863“生物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和上海市“张江国家创新示范区分子医学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支持,在前列腺癌、胰腺癌、食管癌等重大疾病精准医学应用方面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医学大数据采集网络和示范应用,同时在美国波士顿等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速宝藤生物的国际化布局。
  • 徐美芳,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常务副主任
    讨论嘉宾
    2002年上海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在2004年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攻读生物信息学硕士学位,并获得John Innes Center 全额奖学金。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多年的科研和市场开发经验,后在2007年去德国留学,获得了金融管理MBA学位。自2010年回国后就职于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现担任常务副主任职务,主要从事园区建设管理,项目招商和天使投资及孵化的工作。2013年获得嘉定区领军人才称号。
  • 徐鹏,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报告主题:Make Decision: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哪一款适合你?
    徐鹏,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2015级直博生,导师为于文强教授。博士期间,1)参与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技术GPS(Guide Positioning Sequencing)的部分工作;2)主要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可变剪接的调控;3)提出了肿瘤发生的“细胞身份丢失”的新假说,相关文章发表于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4)从零开始负责运营“Epigenetics表观遗传学”科普公众号,独立撰写了超过80篇原创科普文章,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记等表观遗传的大部分主题;目前该公众号已有超过12600订阅者,总阅读超40万。
  • 方程,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报告主题:近红外二区荧光影像技术应用于术中肝癌病灶探测的首次临床研究
    方程 南方医科大学肝胆外科博士(导师方驰华),中国科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后(导师田捷),现就职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要研究方向:近红外荧光影像技术在肝癌外科诊疗中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切伦科夫成像技术在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基础研究等。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Theranostics,《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 许琛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报告主题:immune signaling and metabolic checkpoints
    许琛琦,男,汉族,1977年生,中共党员,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04年于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获博士学位,2004-2009年于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免疫学研究,先后为博士后、讲师。现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蛋白质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免疫学研究工作,阐明了抗原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提出了基于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推动了免疫学和免疫治疗产业的发展,主持中科院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开放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43篇(Nature 2013, 2016, 2018等),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获Promega Award for Biochemistry、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许琛琦博士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进步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家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和树兰医学奖等荣誉。
  • 杨安钢,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
    报告主题:肿瘤表观遗传调控与免疫治疗
    杨安钢,男,博士生导师,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全军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免疫学会理事长。 1981年2月毕业于豫北医专(新乡医学院)。1986年和1992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至1998年在美国Wake Forest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 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Baylor医学院作访问教授。 从事肿瘤分子免疫和靶向治疗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首次阐明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可以长期产生和分泌针对肿瘤的免疫毒素,文章发表在Nature,Nat Biotechnol等期刊。创立了肿瘤靶向促凋亡等新的杀伤模式,研究结果发表在Hepatology、Nucleic Acids Res和Cancer Res等期刊。首次阐明了HER2、c-Myc介导胃癌、乳腺癌和肝癌等肿瘤进展和转移的miRNA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文章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期刊。
  • 杨弋,教授,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主题:基于荧光分子探针技术的疾病标志物即时检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涉及合成生物学、光遗传学、化学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控制与监测细胞内分子过程;癌症及代谢类疾病药理及药物筛选技术;蛋白质药物生产技术。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Protocol, Cell Metabolism、Angew. Chem.、PNAS、Cell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等一流杂志。研究成果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全球已有600余实验室使用我们发展的各种前沿研究技术进行研究。
  • 杨振业,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主题:靶向细胞分裂激酶重塑肿瘤微环境
    杨振业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Wadsworth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一直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兴趣包括:1.肿瘤细胞分裂调控;2.肿瘤炎症和代谢微环境与细胞周期通路的相互调控;3.肿瘤耐药机理及新联合治疗策略。成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Current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等刊物。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 于文强,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I
    报告主题:Universal Cancer-Only Marker Discovery and It’s Applicatio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基因组学与表观基因组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级PI。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Genetics,JAMA等杂志。
  • 于晓菁,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讨论嘉宾
    于晓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全国专利信息师资人才,专利 代理人,国家注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资质,上海市“三 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专利工作者”, 2018年“胡润上海科 技服务技术经理人Top 10”。 现任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企业知识产 权管理工作17年,曾先后担任上海广电集团知识产权部部长,上海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国 家专利代办处(筹)负责人、安瑞索思(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副总经理、运营事业 部总经理等。 熟知大型产业集团及基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并在企业专利挖掘、专利布局、专利预 警、战略策划、许可谈判、及商业秘密体系设计等方面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逐步探索出一 条“企业知识产权整体解决策略”的思路,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七步法专利运营”,“1+4 知识产权运营”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曾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评议项目,及国家、地方分析评议标准的制定。
  • 余细勇,教授,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报告主题:外泌体与心血管病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南山学者杰出人才,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和博士后合作导师(2005年起)。现任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广州分子与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广东艾贝珐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分子靶标与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分子临床药理学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分子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理学组组长,广东华南药物临床评价中心主任,广东省临床药物分析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常委、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分子与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副主席、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共同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转化医学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国家973计划第四届健康科学领域咨询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 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多篇,其中在Circulation、Circ Res、Nat Rev Cardiol、Nat Commun、Stem Cells、Clin Pharmacol Ther及其它国际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140多篇,被引超过5000次。主编学术专著2部、副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1部、参与编写学术专著7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重点3项)、国家973计划3项(其中独立课题1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进入实审3项,国际PCT专利1项。到目前为止,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40多人,主要教学课程为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干细胞表观遗传药理学。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5),葛兰素优秀青年医师奖(2004),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5),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第八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6),广东省省直机关岗位排头兵(2007),中国产学研结合创新奖(2016)。
  • 刘维薇,主任技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检验科副主任
    主持
    刘维薇,女,医学博士,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检验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分子诊断临床应用及肿瘤分子诊断和发病机理的应用基础研究。获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优秀学科带头人等项目支持;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Gastroenterology、Euro Urol等论文数十篇;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自然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等;授权专利5项,已转化1项;作为副主编等参编著作5本;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检验专委会委员。上海中西医检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等。
  • 王强,博士,上海真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讨论嘉宾
    2016年6月-至今 上海真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08年10月 – 2016年6月 国药控股国大复美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国大复美大药房上海连锁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02年1月 - 2007年5月 上海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1996年7月 - 2002年1月 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部门经理。2007年9月 - 2010年6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经济学 博士研究生; 2000年9月 - 2003年5月 上海交通大学 MBA 硕士研究生; 1992年9月 - 1996年6月 上海医科大学 药物化学 本科。
  • 王伟伟,博士,元码基因,副总经理,研发体系总监
    讨论嘉宾
    2018-至今,元码基因,副总经理,研发体系总监。 2013-2018,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 ,研究科学家,参与管理医学院NGS中心实验室。 2009-2013,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 ,博士后,参与搭建和升级医学院NGS平台。 2008-2009,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建立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组。 2003-2008,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遗传学博士。 加入元码基因以来,重组研发体系架构,所辖体系负责企业新技术研发,包括三代纳米孔测序,外泌体,单细胞组学,甲基化等研究方向,以及肿瘤相关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设计、研发、转产和报证全流程,作为第一发明人主导国内和国外多项技术专利研发,推动10余项肿瘤和病原检测相关新产品的研发和转产上市。海外工作期间主持和参与10余项加拿大国家级以及阿尔伯塔省级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以及子课题专项,个人也曾获得加拿大国家级(CIHR/CAG)以及阿尔伯塔省级(AIHS/CCFC)研究基金资助,研究内容涵盖自体免疫疾病、病毒学、医学宏基因组学和肿瘤等领域,在相关临床疾病与治疗领域杂志(Aliment Pharmacol Ther., Inflamm Bowel Di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Gut, Blood,等等)发表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引用率的文章。累计发表30余篇sci收录学术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文章10余篇,h-index 16, 文章总引用率>900)。
  • 张伟,教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报告主题:药物微生物组学与个体化治疗
    张伟,男,1977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世界药理学会(IUPHAR)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医学会药物基因组学和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师从我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周宏灏院士,获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主任,湖南省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副主任。 主要研究药物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及有效性中的作用,研究遗传和临床多因素对精准个体化用药的综合影响,建立了抗凝药华法林和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稳定剂量预测综合数学模型。 主持国家863计划、“精准医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等国家级课题十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学奖等奖项十余次。 在“The Lancet”、“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Trend Mol Med”、 “Kidney Int” 、“Clin Pharmacol Ther”、“EBioMedicin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及摘要1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20余部(含英文专著4部)。Pharmacogenomics”“AGE”和“Clin Chem Lab Med”等5本SCI杂志编委。
  • 张宝珑,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报告主题:Step By Step:DNA甲基化焦磷酸测序,如何做到精准?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专业:表观遗传学。擅长技术:DNA甲基化的检测,包括焦磷酸测序技术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 参与发表: 1. Guide Positioning Sequencing identifies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that alter cell identity and tumor-immune surveillance networks. Genome Res. 2019 Feb 2. Histone-related genes are hypermethylated in lung cancer and hypermethylated HIST1H4F could serve as a pan-cancer biomarker. Cancer Res. 2019 Oct 1.
  • 张华凤,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主题:Targeting deregulated cancer cell metabolism for anti-cancer therapy
    张华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代谢相关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期刊上。承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蛋白质专项等课题。
  • 张健,教授,南方科技大学
    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贴专家,深圳市引进国家级杰出人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深圳市联盟副主席,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创建“长寿与老年相关疾病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首任主任,目前担任广东省细胞微环境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5-2017年担任《Medical Oncology》副主编。SCI 发表文章总数100余篇。 博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2004 年起任美国国防部(DOD)医学课题评审委员,从2009 年起任我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和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审专家。2012 年被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3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获批“深圳市引进国家级杰出人才”。主要研究方向:老年医学;肿瘤耐药和转移。
  • 张俊杰,教授,郑州人民医院普外三病区主任
    报告主题:术中吲哚菁绿荧光定位技术在腔镜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张俊杰,郑州人民医院普外三病区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微创外科学会、肝胆外科学会及抗癌协会常务委员、郑州市普外专业副主任委员、外科教研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 擅长电视腹腔镜下肝胆胰脾、胃肠、甲状腺、各种类型腹外疝疾病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 张宇,上海百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讨论嘉宾
    张宇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00年进入基因芯片诊断技术领域,有多年的基因芯片诊断产品医疗市场营销经验。现任上海百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 张志谦,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及基础教研室主任
    报告主题:肿瘤干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997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学博士学位,其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及基础教研室主任、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基因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转化医学联盟常务理事、中华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常委、PLOS One学术编辑及Cancer Science副编辑。主要专业领域为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其实验室致力于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调控的分子机制、治疗分子靶点和靶向药物方面的研究。曾或正在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作为责任作者发表在Cance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各1次。
  • 赵钢,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报告主题:基于组学特征谱的脑(膜)炎病因分子分型检测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西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Neuroimmunology & Neuroinflammation》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
  • 赵翔,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流感中心
    报告主题:流感病毒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博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国家流感中心测序及新技术平台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合作研究中心。最先将NGS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国内的流感监测,将多项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于传染病防控及检测工作,整合建立多套自动化病毒检测流程,为全国流感监测网络提供检测及测序技术指导,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部级科技一等奖。一线参与多次国内外重大疫情的现场处置,包括四川抗震防疫,09年甲型流感大流行,H5N1,H5N6,H7N9,H10N8等人感染禽流感的实验室确证实验,赴西非塞拉利昂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的现场工作,具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控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经验。
  • 郑利民,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报告主题:肝癌组织PD-L1的表达、调控及临床意义
    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并在华山医院任临床医生,1994年获荷兰Leiden大学博士;1999年被瑞典国家研究院聘为助理教授。2002年回国,先后获国家杰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 院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科评议组成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人髓系免疫细胞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900余点。回国后,以肝癌为主要模型,探讨人体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机制及临床意义。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以及5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近年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PNAS、JCI、JEM、Blood和Hepatology等刊物。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5年起,连续入选Elsevier 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组)”榜单。
  • 周健,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报告主题:荧光分子影像在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周健,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八年制医学博士,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治疗中心博士后。现就职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专业特长为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及其他普胸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IASLC会员,ESTS会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年委员,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临床病理信息及基因组学信息的肺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基于近红外荧光的胸外科术中成像研究、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等。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Theranostics,Chest,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 周俭,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副院长、中山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
    主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Thomas E. Starzl移植研究所合作中心秘书长。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专家组成员(主要起草专家之一)。上海市卫生系统跨世纪 “医苑新星” 获得者。学术兼职:为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中国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胆胰学组组长,上海免疫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Biomarker Research杂志、Exosomes and microvesicles杂志、德国JCRCO、英国《柳叶刀》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多本中英文杂志编委或审稿人,国际外科医师和胃肠病学家委员会委员。
  • 周荣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医学院执行院长
    报告主题:NLRP3炎症小体活化、调控及干预
    周荣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执行院长。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 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2015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获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支持。主要从事无菌性炎症发生过程中的免疫识别、调控及相关炎症性疾病的干预策略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Nat Immunol、Nat Rev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他引6000余次。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16)、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6)、树兰医学青年奖(2015)、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2015)等奖项。担任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委。任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基础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 周兆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报告主题: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周兆才,博士,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基础医学中心和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员,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骨干人才,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调控肿瘤发生及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迄今已在JEM、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Journal、Cell Research、PNAS、Cell Reports、Oncogene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 部。2014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资助。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Cell Stress 编辑,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理事。